在中医眼里,汗有多重要
在明代,认为汗来自心,心里面是血,外面是汗
也就是说,汗是心的液体,心控制着血,所以汗和血是同源的。出汗过多不仅耗气,还会伤津液和心
我们老百姓常把“血”和“汗”联系起来。比如,我们把勤劳的钱叫做“血汗钱”
这也说明,汗和血属于同一种东西,两者都含有人的精髓,应该是忌讳的,否则人体就会亏钱
素文,另一本阴阳论,说阳加阴叫汗
,“阳”是指体内的阳气,“阴”是指体内的阴液。我们知道阳气具有蒸腾和气化的功能。因此,所谓“阳加阴叫汗”,也就是说,汗是体液在阳气
的蒸腾气化作用下,从汗孔排出的液体,换句话说,汗是体液产生的,而出汗的有无或多寡是体内阴阳平衡或失衡的表现
一般来说,出汗引起的体力活动、吃辛辣食物、情绪紧张、衣着厚实和气候炎热都是调节体温、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原因,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
但是,如果出汗的时候不出汗,或者出汗的时候不出汗,或者某个部位总是出汗,或者出汗本身是不正常的,这是一种病理现象,夏天应该注意
,你经常可以看到汗水从高温中滴下,汗水从你的头皮和头发上冒出来。整个人就像被从水里捞出来一样。套用老百姓的话来说,真是难为情难为情
,出汗
臭汗有什么解释,我们应该考虑肝脾湿热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汗水来自肝脾,尤其是与肝
关系密切的部位举例来说,一个人总是心情不好,郁郁寡欢,郁郁寡欢。同时,脾胃之气也会失运,造成湿热阻中焦。这样,肝脾内湿热,熏蒸肌表,会出汗。因为这种汗是湿热的邪积,蒸久了,味臭
肝脾湿热往往是肝经湿热:这种汗容易沿肝经渗出,如阴汗(男性阴囊湿),因为“肝经少腹而围阴器”
《医林生末》说:“阴汗,即到阴处,或两腿,行走劳累,汗脏。”。同时,这类患者也有很多问题,如口苦、舌苔黄腻、尿黄等。更重要的是,汗水会把衣服染成黄色。此时,建议灸以下穴位:祁门、曲泉、阳陵泉、阴陵泉、太冲
肝脾湿热较脾胃湿热的患者,因脾主四肢,手、脚、心易出汗。此时,建议灸以下穴位:毗俞、足三里、风龙、结溪
,需要注意的是,99.人体汗液的5%是水,其余是盐等化学物质。虽然盐只占汗液的一小部分,但在炎热的天气里,一天多可流失12克盐。如此大比例的食盐流失,无异于对人体的一个危险信号
,因此,在出汗时,要及时合理补充水分和食盐,避免不适